“成為該地區的貿易樞紐是我們的目標,我們具有足夠的競爭力,但我們需要更多的貿易公司和總部來到這裏,推動泰國成為一個貿易樞紐。”他說,“我們已經從1960年之前單純的農業進步到工業和服務業,下一步就是要成為一個貿易大國,這是泰國向前發展的唯一途徑。”
AEC10+3領導人會議和世博會上,小組成員都同意降低關稅和消除非關稅壁壘,將是將在2015年年底推出的東盟經濟一體化成功的關鍵。
經濟學人信息部高級分析師克裏斯表示,東盟地區是世界領先的經濟體之一,排在第7位(比巴西高,但比英國低一些)。2013年整個東盟地區的國內生產總值超過22億美元。經濟學人信息部預計,未來4年中,該地區的平均增長率為5.5%。截至2018年,東盟地區的總國內生產總值可達40億美元左右,有望在世界領先的經濟體中排到第5位。
他接著說,然而,為了追求成為單一市場和生產基地,東盟需要完成多項艱巨的任務,因為關稅壁壘和勞工相互承認協定仍需作出艱苦努力,才能取得進展。競爭政策仍處於起步階段,該地區的交通基礎設施建設相對落後,是否能適應經濟的發展還有待觀察。
世界銀行高級經濟學家克裏達指出,東盟地區在貨物自由化方面已經取得良好進展。6個成員國已經將關稅壁壘削減至零,而柬埔寨、老撾、緬甸和越南在2015年年底時也會這樣做。盡管如此,東盟在服務、投資、勞工自由流動方面還有很多工作要做,特別是只有8種職業被允許在該地區自由流動。
亞洲開發銀行首席經濟學家賈揚特·梅農表示,東盟經濟共同體真正的差異將取決於2015年以後的實施情況。最重要的因素包括減少障礙和法規限制,這是東盟成員國之間的承諾,另外各各國私營部門需要推動本國政府修改阻礙實現東盟經濟一體化進程的規則。